skip to Main Content

聲明:

您正在離開由香港百時美施貴寶支持的本網站。

您將離開本網站去另一個第三方的網站。香港百時美施貴寶不負責此等第三方網站的內容,對此等內容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也不承擔責任。本網 站僅為使用者便利的目的提供第三方網站的鏈接。


Disclaimer:

You are now leaving this Immuno-oncology Website supported by BMS Hong Kong.

You are about to leave this website for another external website. Bristol-Myers Squibb Hong Kong has no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 of such other sites and is not liable for any damages or injury arising from that content. Any links to other sites are provided merely as a convenience to the users of this website.

Continue

血有血型 肺癌都有不同「型」

把肺癌分類 辨識最佳治療方案

檢測血型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辨別接受輸血的病人,可以接受哪些捐血者的血液;而替肺癌分類的原因,就是替晚期肺癌患者選擇,哪個治療方案有機會帶來最理想的效果。過往,醫生根據肺腫瘤在顯微鏡下的組織結構,把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別,然後選擇適合的化療組合。1,2,3

隨著科學不斷進步,醫學界發現肺癌還可以因特定的基因變異(gene alteration)而再分類,較常見的基因變異有EGFR突變(gene mutation)及ALK基因重組(gene rearrangement),他們更成功研發標靶藥物,針對這些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的肺癌。現在,醫生會透過了解病人是哪種肺癌類型,然後處方相應的藥物,令患者的療效得到改善。4,5,6

不具特定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 復發時治療選擇受到局限

不是每一個肺癌患者都會有特定基因變異,而有基因變異的肺癌比例亦會因種族而有所差異﹔以EGFR突變為例,白人大概只有10%,而華人卻有大概30-50%的患者會被檢測出有基因變異7;而在香港最常見的肺腺癌,只有約一半患者有基因變異可接受標靶藥物8,其他的患者大多數只能繼續接受化療。

可是,已接受一線化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病情惡化後再接受化療並不一定有效果。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少康醫生解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完成一線治療後惡化,倘若再接受化療,只有約一成對治療能達到客觀反應(objective response)。但與此同時,化療有機會帶來副作用如脫髮、疲倦、白血球減少導致增加患者感染風險。9,10

近年,癌症免疫治療(immuno-oncology)是繼標靶藥物後,另一個醫學突破。陳少康醫生指出,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能力殺滅癌細胞;但癌細胞卻能透過抑壓免疫系統,使其無法發揮原有的抗癌能力,以致癌細胞大肆生長。癌症免疫治療便是一種透過阻截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壓抑,重啟自身免疫系統去對抗癌症的方法。

癌症免疫治療 重新啟動免疫細胞的抗癌能力

陳少康醫生以其中一種治療晩期肺癌的癌症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為例:

「癌細胞透過PD-1與PD-L1的結合,壓抑免疫細胞的抗癌能力,而PD-1抑制劑正是阻截PD-1/PD-L1結合的抗體。11,12,13

當這種抑制劑被應用於治療二線晩期非小細胞肺癌時,約兩成患者能達到客觀反應,而多於一半的客觀反應可持續一年以上9,10。陳少康醫生補充:「『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的常見副作用以皮膚紅疹及發炎為主,內分泌失調也是其中之一,較罕見的為肺炎、腸炎或肝炎等9,10。」

癌症免疫治療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應用,也慢慢伸延至一線治療。而目前,醫學界正積極找尋相關的生物指標,以辨別最適合使用癌症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群組。陳少康醫生相信,這些新發展,可帶給肺癌患者「與癌共存」的希望。

血有血型 肺癌都有不同「型」

把肺癌分類 辨識最佳治療方案

檢測血型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辨別接受輸血的病人,可以接受哪些捐血者的血液;而替肺癌分類的原因,就是替晚期肺癌患者選擇,哪個治療方案有機會帶來最理想的效果。過往,醫生根據肺腫瘤在顯微鏡下的組織結構,把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別,然後選擇適合的化療組合。1,2,3

隨著科學不斷進步,醫學界發現肺癌還可以因特定的基因變異(gene alteration)而再分類,較常見的基因變異有EGFR突變(gene mutation)及ALK基因重組(gene rearrangement),他們更成功研發標靶藥物,針對這些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的肺癌。現在,醫生會透過了解病人是哪種肺癌類型,然後處方相應的藥物,令患者的療效得到改善。4,5,6

不具特定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 復發時治療選擇受到局限

不是每一個肺癌患者都會有特定基因變異,而有基因變異的肺癌比例亦會因種族而有所差異﹔以EGFR突變為例,白人大概只有10%,而華人卻有大概30-50%的患者會被檢測出有基因變異7;而在香港最常見的肺腺癌,只有約一半患者有基因變異可接受標靶藥物8,其他的患者大多數只能繼續接受化療。

可是,已接受一線化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病情惡化後再接受化療並不一定有效果。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少康醫生解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完成一線治療後惡化,倘若再接受化療,只有約一成對治療能達到客觀反應(objective response)。但與此同時,化療有機會帶來副作用如脫髮、疲倦、白血球減少導致增加患者感染風險。9,10

近年,癌症免疫治療(immuno-oncology)是繼標靶藥物後,另一個醫學突破。陳少康醫生指出,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能力殺滅癌細胞;但癌細胞卻能透過抑壓免疫系統,使其無法發揮原有的抗癌能力,以致癌細胞大肆生長。癌症免疫治療便是一種透過阻截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壓抑,重啟自身免疫系統去對抗癌症的方法。

陳少康醫生表示,肺癌可按組織及基因變異分為不同類型,其中不具特別基因變異的晚期肺癌患者,其治療由過往以化療為主,到近日才增加了癌症免疫治療這個選擇。
陳少康醫生表示,醫學界正積極找尋相關的生物指標,以辨別最適合使用癌症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群組。
陳少康醫生表示,肺癌可按組織及基因變異分為不同類型,其中不具特別基因變異的晚期肺癌患者,其治療由過往以化療為主,到近日才增加了癌症免疫治療這個選擇。

癌症免疫治療 重新啟動免疫細胞的抗癌能力

陳少康醫生以其中一種治療晩期肺癌的癌症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為例:

「癌細胞透過PD-1與PD-L1的結合,壓抑免疫細胞的抗癌能力,而PD-1抑制劑正是阻截PD-1/PD-L1結合的抗體。11,12,13

當這種抑制劑被應用於治療二線晩期非小細胞肺癌時,約兩成患者能達到客觀反應,而多於一半的客觀反應可持續一年以上9,10。陳少康醫生補充:「『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的常見副作用以皮膚紅疹及發炎為主,內分泌失調也是其中之一,較罕見的為肺炎、腸炎或肝炎等9,10。」

癌症免疫治療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應用,也慢慢伸延至一線治療。而目前,醫學界正積極找尋相關的生物指標,以辨別最適合使用癌症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群組。陳少康醫生相信,這些新發展,可帶給肺癌患者「與癌共存」的希望。

 

陳少康醫生表示,醫學界正積極找尋相關的生物指標,以辨別最適合使用癌症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群組。
  1. 認識癌症- 肺癌, 香港癌症基金會.
    http://www.cancer-fund.org/upload/booklets/file/Lung%20Cancer%20July15C15+C.pdf.
    Accessed on 14 Nov, 2018.
  2. Chem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non-small-cell-lung-cancer/treating/chemotherapy.html.
    Accessed on 14 Nov, 2018.
  3. Chemotherapy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cancer/small-cell-lung-cancer/treating/chemotherapy.html.
    Accessed on 14 Nov, 2018.
  4. Zhang WQ et al. Med Sci Monit. 2014 Dec 15;20:2666-76.
  5. Li N et al. PLoS One. 2014 Jul 16;9(7):e102777.
  6. Shaw AT, et al. Lancet Oncol. 2017 Jul;18(7):874-886.
  7. Zhou C. TranslLung Cancer Res 2014;3(5):270-279.
  8. Yeung SF ,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5 Sep;10(9):1292-1300.
  9. Brahmer J et al. N EnglJ Med. 2015;373:123-135.
  10. Borghaei, H. et al. N EnglJ Med. 2015;373(17):1627-39.
  11. Pardoll DM. Nat Rev Cancer 2012; 12: 252-64.
  12. Brahmer JR et al. J Clin Oncol 2010; 28: 3167-75.
  13. Wang C et al. Cancer Immunol Res 2014; 2: 846-56.
Back To Top